新闻动态
中医药AI:当古老智慧遇上现代科技,传统将如何被改写?
政策东风,中医药AI起航
最近,一则消息在中医药和科技领域掀起了波澜——国务院大力推动中医药AI发展,其中开发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成为关键任务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犹如一场及时雨,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。国办的要求,不仅是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完善,更是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,为中医药开辟新赛道的重要举措。
长期以来,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,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驾护航。然而,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,中医药也面临着如何融入科技潮流、实现创新发展的挑战。中医药AI的出现,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。此次国务院力推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,旨在推动中医药人用经验向科学证据的转化。这意味着,以往那些依赖老中医口传心授、经验积累的诊疗方法,将通过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得到系统的梳理和科学的验证。政策的推动也让中医药产业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。中药采购招标规则的优化,让天士力、昆药集团等头部企业迎来利好。在政策的引导下,中医药产业将加速转型升级,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
传统中医疗效评价之困
在过去,中医疗效评价主要依赖临床观察和医生的经验总结。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,如疼痛是否减轻、咳嗽是否缓解等,来判断治疗效果。这种评价方式虽然直观,但主观性较强。不同医生对同一症状的判断可能存在差异,而且一些症状难以用具体数值衡量,这就使得疗效评价缺乏准确性和客观性。
传统中医疗效评价还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。患者的个体差异,如年龄、体质、生活习惯等,都会影响治疗效果。一位年轻体壮的患者和一位年老体弱的患者,即使患同一种疾病,接受相同的治疗,恢复情况也可能大不相同。外部环境因素,如季节、地域等,也会对中医疗效产生影响。在不同季节,人体的生理状态有所差异,对药物的反应也会不同。在冬季,人体阳气内藏,对一些温热性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低;而在夏季,人体阳气外浮,对寒凉性药物的接受度可能更好。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、准确地反映中医药的真实疗效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。在国际上,由于缺乏科学、客观的疗效评价,中医药的认可度相对较低,难以融入国际主流医学体系。在国内,也存在一些人对中医药疗效持怀疑态度,认为其缺乏科学依据。
应用实例,见证变革力量
(一)医疗领域应用
在医疗领域,中医药AI疗效评价大模型已经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实力。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引入AI大模型后,实现了智能客服、智能AI导诊、报告解读三大核心功能。患者在使用医院小程序时,智能客服能迅速解答各种疑问,节省时间和精力;智能导诊功能根据患者症状、年龄等信息,推荐合适科室和医生,并快速跳转挂号预约界面,解决初诊挂号困扰;报告解读功能帮助患者读懂检验报告,标注异常数据并给出分析建议,让患者更好了解身体状况,就医沟通更顺畅。
武汉知医邦医院中医科自主研发的ChatiSS查体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,接入DeepSeek后,实现了AI舌诊和AI脉诊。患者拍摄舌面照片,10秒内就能生成详细电子病案,舌诊结果和结论精准指向病性病因,还能给出治疗法则和推荐方剂。AI脉诊通过智能脉象仪检测脉象,结合舌象给出诊断和诊疗建议,现场医生解读结果后,患者恍然大悟,对自身病症有了清晰认识。这些应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效率,也让患者享受到更加精准、便捷的医疗服务。
(二)药企研发助力
药企在新药研发过程中,也离不开中医药AI疗效评价大模型的助力。太极集团通过中医药AI大模型,探索药品效用及解析中药多靶点、多成分、多途径的作用机理,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。香雪制药基于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打造的智慧中医诊疗大模型,利用AI深度学习技术研究经典名方和老中医诊断方法,随着数据积累,AI不断进化,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诊断,提升中医疗效。华为云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接受超大规模化合物表征模型训练,对17亿个药物分子化学结构进行学习、预测和打分,成药性预测准确率比传统方式高20%,生成1亿个创新类药物小分子筛选库,结构新颖性达99.68%,为新药研发创造更多可能。在其加持下,西安交大一附院研发的超级抗菌药DrugX先导药研发周期从数年缩短到数月,成本降低70%。
挑战与展望,探索前行之路
中医药AI疗效评价大模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。数据质量是首要问题,中医药数据具有多样性、复杂性和主观性等特点,数据的采集、整理和分析存在困难。中医诊断的个性化、经验性和主观性,导致公开可用的中医相关数据集较少,且已有数据集存在标注不准确、信息不完整、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。这就好比建造高楼大厦,若基石不稳,再宏伟的建筑也难以稳固。
算法的可靠性和解释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。虽然AI大模型在处理复杂数据时表现出色,但对于其得出的结论,往往难以给出清晰的解释,这让医生和患者在使用时心存疑虑。在人命关天的医疗领域,一个无法解释的诊断结果或治疗建议,很难让人完全信任。如何在保证算法准确性的前提下,提高其可解释性,让医生和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,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。
在应用大模型的过程中,如何保留中医特色也是关键所在。中医理论体系深奥且庞杂,涉及阴阳五行、脏腑经络等多个层面,AI技术在应用时难以直接套用其他医学领域的成功经验。若在追求技术创新的过程中,丢失了中医的核心特色和优势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,让AI技术与中医理论深度融合,既能发挥技术的优势,又能传承和发扬中医的特色。
尽管面临挑战,但中医药AI疗效评价大模型的未来前景依然十分广阔。在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,大模型将发挥重要作用。通过对海量中医药数据的分析和挖掘,能够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,为新药研发、方剂优化提供科学依据,加速中医药现代化进程。在不久的将来,或许会有更多基于AI技术的中药新药问世,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。
在国际化方面,大模型也将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搭建桥梁。通过将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,能够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医药的价值和疗效,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。越来越多的国际科研团队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医药AI,这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。
大模型还有助于促进中西医结合。通过整合中西医数据,挖掘两者的优势和互补点,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、更精准的方案。在面对一些复杂疾病时,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,而大模型将为这种结合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。
结语:拥抱变革,传承创新
中医药AI疗效评价大模型的出现,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。它为解决传统中医疗效评价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,让中医药的疗效能够得到更加科学、客观的验证。通过实际应用案例,我们看到了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和药企研发中的巨大潜力,它正在改变着中医药的诊疗方式和新药研发模式。尽管面临数据质量、算法可靠性等挑战,但我们坚信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,这些问题都将逐步得到解决。中医药AI疗效评价大模型必将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,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。
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中医药行业应积极拥抱变革,充分利用AI技术带来的机遇。我们要在传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,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医药AI的美好未来,见证千年传统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华丽转身!
